抗日战争爆发后,重庆成为陪都,沿海地区一大批工商企业内迁,重庆因此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伍舒芳香室得到进一步发展。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了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但私营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然占很大比重。
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开展“五反”斗争的指示。2月,重庆市政府抽调国家干部和工人、店员中的积极分子组成“五反”工作队,进驻伍舒芳香室,他们“依靠工人,团结职员,争取和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及其家庭,组成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包括守法资本家在内的‘五反’统一战线,向不法的资本家开展面对面的说理斗争,揭露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在党的有关政策的震慑和教育下,在声势浩大的群众攻势下,大多数不法资本家坦白交待了自己的‘五毒’行为。”
1952年10月,“五反”运动结束。“五反”运动“巩固了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始建立工人、店员监督生产和参与管理的制度,为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严格区别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界限。对官僚资本采取剥夺、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是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
伍舒芳香室属于民族资本的范畴。政府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对伍舒芳实现了“和平赎买”,即国家对公私合营企业中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核对私股股额的基础上,采用向资本家支付“定息”的办法,将资本家拥有的私股转为国家所有。
1956年,伍舒芳香室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由家族私营性质变更为国营企业性质,并更名为公私合营重庆市市中区国药商店。因“工商业者中的绝大部分是懂技术的,有业务经验的。他们的技术和业务经验,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是很有用的”,因此,一部分掌握生产技术的伍氏家族成员被要求向接管伍舒芳香室的工作人员传授生产技术。同时,党和政府认为,伍舒芳香室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等等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民族的遗产”,必须“把它保留下来”。由于伍舒芳制药技术几百年来一直秘不外传,为继承和发扬伍舒芳中医药文化,党和政府组织中医药界的专家对伍舒芳膏药配方展开了翔实的考证和科学鉴定,肯定了伍舒芳膏药由32 味中药配制而成,并对伍舒芳膏药生产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组织伍舒芳香室传承人伍敬舆带领伍仪训、伍仪勤等三人对伍舒芳香室的中医药文化进行系统的总结,包括其起源、配方及来源、炼制关键技术和环节、经营管理的技巧和手段等等,并最终将总结报告呈交党和政府,继续指导着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伍舒芳香室的生产经营。
1958年,重庆市政府在重庆市市中区国药商店的基础上成立了地方国营重庆市市中区国光制药厂(简称:国营国光制药厂),隶属于中国药材公司四川省重庆市公司。由此三百年伍舒芳老店被彻底改换门庭,但伍舒芳三百年中医药文化的火炬却继续熊熊燃烧,代代相传。





谭桢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