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热闹的食堂相对应,此刻的厂区却是无比的安静。这片工厂很多建筑都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低矮的建筑,很多还是平房,包括现在的食堂就是清瓦平房。1996年,公司从重庆中药总厂手里将其收购过来,希尔安才结束了委外加工生产产品的短暂历史,算是有了最初的厂房,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承载了公司药品生产任务。2002年,公司位于合川工业园东津沱片区的GMP厂房建成投产,公司主要生产基地搬迁到位于工业园区东津沱片区的工厂里,大石老厂却被保留了下来,担负着药物提取的前处理生产重任,继续为公司的生产保障发光发热。2012年,大石前处理车间曾进行过改扩建,以满足即将搬迁到合川工业园区南溪片区后产能极大扩张的新厂的生产需要。说来也有意思,承担公司主要生产任务的主厂已是两度异地重建、扩建,而大石前处理车间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而大石前处理车间的工人们也一直坚守在那片远离城市的偏远之地,沉心静气地为希尔安的快速发展默默无闻地贡献他们的青春、汗水与心血。
1996年-2002年间,正是公司艰苦创业的时期,唐德江董事长、陈犁总经理都曾长期在此居住。前处理车间主任曹海兵回忆说,那时候,希尔安的食堂还不在现在的位置,是进大石老厂区大门左转门卫室左边的那间仅一层的小青砖瓦房,一棵巨大的黄桷树为这间青砖瓦房遮挡着烈日的炙烤。
唐董、陈总等领导与工人们打成一片,长期在这间小瓦房用餐。那时,希尔安总人数不到100人,每到饭点,所有兄弟姐妹们便集中在那个小房中用餐,人少,大家彼此知根知底,聊天话题也就很广,从工作到家事甚至到个人感情,无话不说,无话不聊,气氛很是轻松热烈,于是工厂的食堂便有了家的感觉。以邹宁健为代表的老一辈炊事员,便想着法儿更换菜肴保证大家吃好吃饱。
据曹海兵回忆,在公司品种转型最为艰巨和关键的1997~1998年间,唐德江董事长一周有好几天居住在大石厂区,白天在食堂吃饭,晚上便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将就睡觉。大石的烧白做得很好,成了一绝,唐董特别爱吃,直到现在,唐董偶尔回忆起那段时光还会感叹:“大石老厂的那个烧白,吃起来只有那么安逸了,感觉比现在很多高档酒店的菜都好吃”。其实,大石老厂食堂烧白勾起的,或许不止是美味,更多却是唐董对那段艰苦创业历史,以及创业时期团队之间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的无限怀念。
唐董平易近人,很喜欢和大家开开玩笑。在食堂打饭排队时,偶尔会乘前面员工不注意,突然跪一下员工后膝盖弯,或冷不丁靠一下某个员工的脚。员工们突然遭此“袭击”,站立不稳,那懵逼狼狈的表情会立马引起满屋员工的哄堂大笑,整个食堂瞬间充满了欢乐的气氛,长时间工作的疲劳瞬间不翼而飞,整个团队也因此更加亲密、团结。这招也因此成为唐董解除员工与他的陌生感,拉近与员工距离的经典招式,前些年还经常用。只是最近几年,公司发展迅猛,员工人数增长到了1300多人,全部认识公司所有的人,甚至知根知底已经变成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的关系才由以前知根知底、打成一片,发展到相互尊重、包容,工作上密切配合,而私人关系相对来说却生疏了很多,这也是所有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当然,现在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唐董再对哪个员工搞“突然袭击”了,但唐董依然是一个很有趣、很会让下属解除紧张、很会让气氛变得轻松愉快的那个灵魂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