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详情

从“伍氏金创散”到“跌打七厘片” ——光耀史册数百年的伤科圣药


祖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医药大宝库中,伤科圣药“跌打七厘片”以其传奇的发明的历程、独特的使用剂量和确切的功效一直被世人称道。那么这味伤科圣药是何人发明,又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


伍宏宪创制“伍氏七厘散”


宋代战事频繁,军方医官发明金创散,专治刀剑伤、跌打损伤等,颇为有效。后传至民间,对治疗百姓劳作扭伤、打架斗殴等引起的外伤亦有重要作用。因该配方一次用药仅需“七厘”(“厘”,古代重量单位,两的千分之一,古代一斤等于16两,一厘相当于现在的0.032克),至明代时,民间逐渐将其称作“七厘散”。由于古代医家门派众多,对本派的药品配方均严守机密,杏林中创制出不同配方的七厘散。至清代,已有多个版本(组方)的七厘散在民间流传。




清朝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明朝天文学家、钦天监漏刻科博士、回回司天监伍儒第十二代传人伍宏宪从南京迁居重庆,创制了伍氏七厘散,并创建伍舒芳香室,后更名为伍舒芳香室。伍氏七厘散由血竭、红花、麝香、没药、乳香、朱砂、儿茶、冰片八味中药材组成,疗效奇佳,颇受市民爱戴。



伍氏“七厘散”入选典籍


因七厘散含血竭、麝香等贵细药材,为降低生产成本,有的药坊在原配方上减少了部分贵细药材,唯伍氏七厘散始终保持原配方,逐步得到各大医家的认可。1762年,清代名医项天瑞著《同寿录》,所收录的七厘散就是伍氏七厘散的配方;1770年,清代名医魏之琇编著《续名医类案》,所收录的七厘散也是伍氏七厘散的配方。



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因重庆知府赵秉渊的大力推广,伍氏七厘散成为军队和官方指定用药,屡立奇功,其美名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伍氏七厘散成为伍舒芳香室的镇店之宝。经过伍氏家族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后,伍舒芳香室亦奠定了“北有同仁堂,南有伍舒芳”的社会地位 。